中国绘画在形成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程式。这些程式长期定型固化后,就有了独特的含意。这种绘画语言的稳定性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符号。四君子图、岁寒三友图、岁朝图、清供图就是典型的代表,其指称意义或是文人精神的外化,或是民间吉庆欢乐的象征。因而,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澄海博物馆藏清末黄益如“寒香清供”图轴便是一例。
黄益如(1850——1928),名葆谦,号墨岑,别署听竹居士,晚年号黄粕,浙江绍兴人,寓天津,工汉隶,擅花卉竹兰。喜博古,名于时,亦擅诗,性傲情豪。
这个作品尺幅不大,画心纵70.5CM,横43.7CM。所谓“清供”,就是案头或书房陈设,如盆花、瓜果、文玩之类,随时令而不同。因为是“寒香”,因而只画符合冬春节令的梅花和水仙。画中椅架、方形花盆以及上面的梅花占据了一半画面。左下方是两层圆盆和3株水仙。左上角是行书画题“寒香清供”和落款“丙申秋八月,益如写”,书法清逸儒雅,旁钤白文印“黄氏书画印”。右下角有白文压角印“烟火神仙”。所画内容不多,但对比、呼应,安排妥帖,构图充实、和谐。
细赏此作,画梅花用笔洗炼,水墨晕染,老干新枝,虬曲怒张。横的长枝挺秀坚韧,枝梢露出笔的尖锋,更显清新峭拔。花瓣用浓淡朱红点染,神韵跃然纸上。画水仙用笔圆润,花叶双勾填色,叶中留一白线,叶脉显露,极尽工妍。画花用勾勒圈瓣法,以黄色点染花蕊,生机勃发,如闻其馨。梅花、水仙二物,正好表现作者洒脱豪放的品格和清高孤洁的情操。
(蔡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