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龟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广益街道北陇社区、官湖社区交界处,是潮汕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遗址。
龟山汉代遗址最初的发现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麦兆汉,他在粤东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曾在此地发现和采集过遗物,并确认是一处汉代遗址。但此后数十年间,因无人问津而致湮没,直到1983年,澄海县文物普查队在该处采集到一批瓦片、砖及戳印方格纹的陶片等汉代遗物,龟山汉遗址才重新被发现,并引起省考古界的重视。 1988年1月和7月,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会同澄海博物馆先后两度对龟山遗址进行勘查和发掘,发现有绳纹瓦砾、铜五铢钱等汉代遗物,揭露房址1座,并探明南坡山腰平台保存有较大型的建筑基址。 1992年10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汕头市文管会、澄海县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发掘面积
龟山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代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圆瓦当、铺地砖、排水管、柱础石等。已清理了位于中心区的四座建筑基址及用石块垒砌的墙壁。其中一座建筑规模较大,有庭院踏步台阶、中央殿堂、两侧配房、门前走廊等布局,应是官衙一类的建筑物,或是高台榭建筑。同时,还出土了一批汉代生活器皿、生产工具和其它遗物。陶器有釜、鼎、壶、盆、碗等;铜器有鼎、镜、带钩、铜镞等;铁器有鼎等。
考古专家根据龟山遗址的地层资料和出土遗物的资料分析,龟山遗址应属于三个文化期。第一文化年代为西汉前期后段,距今2000余年;第二期文化年代为西汉中后期;第三期文化年代为东汉时期。龟山遗址揭示了两汉时期基本上连续的历史年代标尺和比较全面的社会生活景象。
龟山汉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探讨潮汕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专家考证,龟山遗址的板瓦、瓦当、墙砖等,都是潮汕平原年代最早的建筑构件。也是这一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瓦房。这类建筑是仿自中原地区的高台榭建筑形式,是中原文化传入潮汕地区的反映。 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反映潮汕地区制陶业在汉代已有较高水平,制作方法普遍使用手制和轮制加工。从工艺及其形状可以看出,这时期潮汕地区与广东其它地区已有密切关系。 上述表明,龟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体现了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交流、影响和融合。
龟山发掘现场-1
龟山发掘现场-2
龟山发掘现场-3
排水管道
墙体转角
龟山汉代遗址展在我馆二楼展厅展出,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