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澄海区十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科教文卫体类第20号的办理答复
蔡绍喜、许耀才、郑文铿、王少彬、王雄烈等委员:
《关于建议重建澄海标志性建筑物“文明阁”(八角楼)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也深感委员们对重建“文明阁”(下称八角楼)的高度关注。不可置否,八角楼作为原澄城的标志性建筑,已在老一辈澄海人的心中铭刻着,重建八角楼也成为澄海人的企盼。接到提案后,我局立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多方查找八角楼文字及影像资料,多次与热心人士沟通了解,邀请部分老同志到局座谈,收集关于八角楼的史料及其对重建八角楼的一些看法,后组织人员到八角楼原址查看,与周边老一辈住户交流,争取获得更多有用的资料信息和对重建八角楼的意见建议。
综合座谈了解情况,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原址重建难度大。八角楼原建于今文化路口与环城东路交界处的城墙上,现该处已为城区交通要道,周边新建了商铺和住宅区,在原址重建缺乏空间。除非政府对八角楼原址所在片区重新规划建设,否则难以原址重建。二是易址重建偏离民意。八角楼建于原学宫东方,属学宫附属建筑,原名奎宿阁。奎在二十八宿中主文昌,在五行中属东,故而,它和鼎莱塔(小莱芜的留子塔)都建在东方,一在澄城之东,一在澄海之东。是澄海崇文重教、人文蔚盛所寄望,大多数人期许原址重建能为澄海造就更多人才,易地重建的话极有可能脱离了城区,远离了澄海中学(俗称澄海最高学府),与重建初衷相去甚远。三是重建技术数据及资金欠缺。人们所称道、怀念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建筑形制和独特工艺,八角楼为土木结构建筑物,全座楼均以榫头凹凸紧密嵌接,不用一根钉子,目前虽有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八角楼被拆前各个不同时期的一组历史照片,但仅凭这这些资料要真正做到“修旧如旧”,恢复该古建筑原貌还需深度的挖掘。再者,重建资金不菲,筹集不易,此也是一难题。
鉴于此,我局赞同各位委员提出的第3点办法,在八角楼原址设立标志石碑,石碑正面为八角楼建筑形态,背面为文字简介。石碑可树在原址的绿化小岛上。此法若可,我局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区政府同意后,抓好落实。
澄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11月20日
联系人:黄必焕 联系电话:0754—85722314
抄报: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